清河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

来源:         清河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时间:2023-05-09

  清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依托全域旅游工作的开展和文旅融合战略的推进,全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基于此,《清河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的编制,将在准确把握国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中央、省、市相关部署和要求,结合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力打造“建设生态强区、发展绿色旅游”文旅产业平台建设工作部署,总结“十三五”成果与问题,认清新时代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发展特征,加强我区“十四五”规划的顶层设计与科学管理,统筹谋划发展新思路,重点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优质品牌建设、乡村振兴、助推一、二产业发展等战略方向构建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从而为未来5年我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可操作的发展路径与目标。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工作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工作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第一节  发展成果

  一、文化成果。“十三五”期间,我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在铁岭乃至全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是文化惠民工作得到有力提升。先后举办了全民读书节5次,读书教育活动5次,道德讲堂活动10场,各类主题与公益活动20余场;举办“迎新春书画展”、送春联活动各5次;3个乡镇街文化活动站点列入省、市重点建设范围,10个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0个。二是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先后举办城乡广场舞大赛、秧歌大赛10场,重大节日文化活动、槐花节、诗歌朗诵会、健身舞展演、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30余场,完成30余场“铁岭欢歌”、40场送戏下乡演出任务,创作抗疫优秀文艺作品20余部。三是红色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以广东山为中心的红色文化得到治理和完善,相关史料、遗址、遗物收集整理工作有效推动。四是致力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依托影视文化,充分发挥“刘老根系列”、“乡村电影系列”龙头引领作用,精心包装的“影视文化基地”已成为我区特有的本土文化品牌,并成为我区着力打造的文旅平台重要支撑。五是文化市场规范有序。严格遵照整顿与繁荣并举的方针,不断加大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同时,加强对文化执法队伍管理与培训,加大改革力度,致力于打造一支合格、高效、务实、忠诚的高水平执法队伍。六是文物、非遗工作取得全面进步。出台了《清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意见》,文物工作做到依法管理,规范有序。截至目前,我区新增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

  二、旅游成果。“十三五”期间,我区增添多处旅游景点,旅游综合实力得到较大提升,累计实现旅游收70亿元,完成旅游增长总体目标。一是完善清湖风景区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温影视基地、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完成,提升了景区旅游服务接待功能。目前完成《刘老根2、3》拍摄,《乡村爱情13》剧组已入驻我区取景;二是推进厕所革命。建5座达到国家A级标准旅游厕所。三是打造旅游环线。已成功规划5条一日游、红色游旅游线路。四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广东山村、石家村、九社村等美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旅游小镇初具规模。五是旅游节会活动推介效果显著。斛米沟梨花节、国际旅游节、开河鱼节日、采摘节、世界杯啤酒嘉年华、美食节等年度旅游节会活动的连续举办,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体育成果。制定了《清河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全面推动了体育事业发展。一是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区体育人口达到43%,拥有体育单项协会12个,体育俱乐部2所,全民健身活动站点20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0名;拥有1所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所省级青少年俱乐部;城乡文化健身广场全面普及,并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率先实现了健身路径“村村通”工程;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0次,参加人员4万余人次;国民体质检测4次。二是竞技体育成绩卓越。共组织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5余次,参加上级举办各类体育赛事30余次,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三是群众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四、广播电视成果。一是建立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体系、应急体系和责任体系,保障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二是加大有线电视工作管理力度。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区农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专项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加快了有线电视农网整合步伐。三是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南山电视转播塔工程即将完工。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尽管我区文化旅游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1、文化站建设水平不高。全区部分乡镇(街)文化站点建设达不到标准,部分设施设备被挤占挪用;有的乡镇(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够经常,活动质量不高;文化站点负责人人员流动性较大,特别是机构改革后,各乡镇街文化站点被取消,对今后文化工作顺利开展带来较大影响。

  2、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不配套。目前我区受水源保护区政策制约,按要求部分景区已关闭,周围新开发景区建设投入少、规模小、配套服务设施落后老化,制约了接待能力的提升,不能充分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景区宣传不到位,旅游相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3、体育工作投入不够。受经费不足影响,开展体育活动和比赛质量不高;缺少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部分竞技体育项目水平有下降势头;个别单位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

  4、广播电视设备陈旧。我区广播电视设施设备已多年没有更新和更换,影响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并存在潜在安全播出隐患。

第三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趋明显。实践证明,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始实施“两步走”战略的第一个五年,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总体要求,我们将以“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区”、“生态环保旅游特色区”为己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按照“文化引领、旅游带动、项目支撑、节庆造势,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及交流推广融合,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有力推动清河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向高层次迈进。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全面领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精神,按照“文旅活区”的总目标,深挖造独具特色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以打造“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区”、“生态环保旅游特色区”文化旅游品牌为核心,全力促进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以旅游做强文化影响力,以体育赛事助推旅游新动力,以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使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真正成为三产的支柱产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总体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破解瓶颈”,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契合点、最强燃爆点、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第一,突出上位规划对接。从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上,突出上位规划的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强化上位规划对于项目的统筹,尽量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上位规划中。

  第二,突出区域势位研究。明确清河的文旅资源、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等在铁岭、全省乃至全国所处地位及优劣势,做到底数明确。

  第三,突出本地发展特色。在发展定位、发展路径上,更好地体现清河的发展思路,充分考量清河本地现有资源,从差异化发展入手,寻找突破口和超车道,打造区域发展亮点。

  第四,突出项目策划落地。把握重点发展项目,进行重点谋划,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招商对接策略,帮助项目落地,实现规划目标。

  第五,突出指标体系科学。

第三节  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建设投入。引入市场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积极性,实现供给多元化、社会化。

  2、坚持质量引领,突出特色。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标省内外先进城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努力提高清河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发展创新型、智慧型、服务型、健康型城市主流文化,形成与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特质。

  3、坚持共建共享,全面协调。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提高全域旅游知名度,推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引导市民养成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扩大和提升消费需求,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良性互动。

  4、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加快部门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改进文化管理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社会文化组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

第四节  发展定位

  打造省内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名城:凭借清河自然山水及城市人文,借鉴省内外著名水城、山城、文化城的成功经验,将现有景区景点建设成为具有全市乃至全省影响的大型旅游项目;将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至更高水准;将现有体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重点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特色产品、旅游交通及城市休闲品牌等四大体系;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有效提升清河文化旅游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有效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壮大体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与精准扶贫,实现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业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增添市民生活幸福感。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围绕全区经济建设发展总目标,到2025年,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红色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文化遗产保护良好。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景区景点旅游设施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全民健身计划》得到有效落实,全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切实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发展格局。

第三章  “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影视院和相关办公设施、乡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基本健全,达到市级建设标准。

  2、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综合市场繁荣有序,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文化品牌更加突出。持续打造影视文化基地,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提升清河文化影响力。持续开展富有清河地域特色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形成文化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力。

  4、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效加强。重要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大申遗工作力度,打造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文化遗产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5、推进清河冬季冰雪旅游品牌。以举办大清河冰雪旅游节为起点,包装石家满族乡、广东山村、斛米沟村等小型多样的冬季冰雪旅游项目,持续开展各类冰雪节会活动,打造我区冰雪旅游品牌,引领和带动我区冬季旅游发展水平得到更大提升。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围绕大清河南北岸影视基地、广东山红色基地、博物馆、大型康养休闲综合体、国际赛车小镇等项目开发,做好计划内新增旅游项目规划编制草案并做好招商前期工作,力争上述计划建设项目尽快落地。

  7、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高标准采摘园、垂钓园、休闲山庄等旅游项目。吸引有实力企业因地制宜开发民宿业;围绕现有景区景点,谋划、开发、扶持、培育一批特色农家乐、家庭旅馆、木屋等接待设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助力脱贫攻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8、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

  (1)旅游+城镇化。以湖心岛为中心,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加强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推动主题公园创新发展;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景观乡村。

  (2)旅游+农业现代化。以杨木镇、聂家乡、张相镇等地设施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创意农业新业态;开展农耕、采摘、观赏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

  (3)旅游+康养。挖掘现有自然资源和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建设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开发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非营利性乡村养老机构,完善景区无障碍旅游设施。

  (4)旅游+教育研学。将广东山抗战文化基地、石家民俗风情村、九社田园综合体、铁煤林场苗圃作为清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清河革命历史、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等专题研学旅行,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加强研学活动组织管理,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5)旅游+体育。全面落实体育旅游发展纲要,打造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和品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企业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活动;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9、成立清河区文化旅游集团。整合清河水库管理局、铁煤清河林场、清电地下电厂遗址等现有优势资源,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发展平台、投资融资平台、对外交流平台,为全面提升我区文旅产业发展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10、打造特色影视拍摄基地。依托《刘老根》名片,以环样子沟为核心,规划建设农村题材影视基地。到2025年,要力争打造一个在全省范围有较大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大型群众性品牌活动(赛事),平均每年的活动和赛事要在10次以上,使全民健身活动项目更加丰富,亮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明显。

  11、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实现全部乡镇(街道)建有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全部社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总数达到40个以上,并形成网络。成立区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1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常态化推进,营造出“日日有健身、月月有活动、年年有节庆”的全民健身活动氛围。

  13、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到2025年,全民健身、科学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体育人口稳步增加,达到全区总人口的50%以上,全区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14、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到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和层次明显提升,在全区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鼓励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生存发展;加强跨界融合,促进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培育力度,力争建成国际赛车小镇、市民健身中心、登山步道、大清河健身步道;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使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充满活力。

  15、加强广播电视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格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监督检查,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强化农网整合后的监管工作;坚持每年开展一到二次广播电视大检查活动,坚持每年至少一次专项整治活动。

第四章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

  1、扩大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一是建设清河区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综合馆,总面积7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二是建设清河区博物馆,总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三是建设红色文化博物馆、总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四是恢复建设辽北文化发源地项目尚阳堡遗址。五是大力发掘清河最重要的共和国骄傲系列项目群①电力工程②水利工程③改革开放初期的知青制酒做坊。

  2、加快坝下果园湖心岛、月亮湾公园、林场苗圃、文旅综合体建设总投资10亿元。

  3、规划开发建设前马(样子沟)特色小镇旅游项目。

4、建设森林公园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8.4万亩,主要建设木屋别墅、生态、休闲、步道等项目。 存在问题

  一是相关扶持政策无法配套。从目前来看,有关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的上级扶持政策有很多,但大都涉及地方资金配套。受清河经济环境所限,很多政策无法得到落实,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二是领军企业数量较少。全区现有的规模较大文旅企业数量寥寥无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三是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从“十三五”期间的运行来看,我区文化、旅游、体育行业中缺少高级别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体制不够完善。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区发展的总体角度,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

  2、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文化投入机制,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发挥上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通过项目资助、奖励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

  3、完善经济政策。落实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加大对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创意产业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创意产业机构。将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用地方面予以扶持。

  4、加强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公共服务、环境营造等方面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探索更为有效的绩效评估形式,推动事业单位服务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激发社会活力。

  5、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端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人才,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政策,优化人员结构。引进培养一批学术人才,加强智库建设,增强学术研究力量。加强人才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6、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文化、旅游、体育和广播电视行业管理,完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扫黑除恶行动。加强文化执法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加大文化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的威慑力,保障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清河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二〇二〇年十月十日